2023年2月,我回到了阔别八年的祖籍地—— 福建 东山岛。也许是因为年岁增长,看一切的视角发生了变化,加上东山岛近年的发展,变得更加热闹而靓丽,我竟像是发现了一个全新的故乡,而这一次,她给我的感动久留于心,难以忘怀。
在这里,我感受到了温暖与亲切,找到了深藏于血液的归属,也欣喜地发现,一切关于海滨小城的美好想象,都化作了现实。
于是,预期的日程被不断延长,我想好好看看这美丽的故乡,在她的怀抱中多逗留一会儿,就像眷恋母亲的婴儿般,不愿离去。
预告片
南门湾
南屿 灯塔
铜陵 老街
关帝庙
金銮湾
岩雅恋人
苏峰山
沉船湾
澳角村
梧龙村
景点位置
铜山古城 | 故乡的味道
云霄高铁站外,夜色中,我见到了海涵,他是我堂侄,小我八岁,早在我高中时代来东山时,还是一个小孩子的他,就整天跟着我玩。
如今那个小男孩,早已成为一个帅气的男子汉,眉宇间,颇有几分发哥的气度。
海涵开车带我向故乡驶去,宽阔的马路上车辆不多,没有 大城 市那样的拥挤和喧嚣,路边是黑沉沉的树林,应该都是些热带植物,天地都是广阔的,还没有见到海,似乎就已感到了海的气息。
时而出现一些崭新的高楼,并没有消解这种感觉,在宽广的大地上,增加了伸向天空的维度,仿佛使天地显得愈加开阔。
当高层建筑的密度不大时,确实会发生这样的情况,一旦它们的密度超过某种界限,空间就坍缩成了一口井。
铜陵 城似乎并没有什么变化,沿着寂静的小巷向老宅走去,巷子的一边是古老的城墙,榕树在其上生长着。这里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作“城脚”。
以前来东山,就常住在这里,对这屋前的石墙、狭窄的小巷,还有墙上伸展出的榕树记忆深刻。
走进熟悉的屋子,与亲人们相逢,又过了八年,大家的外表都有了些变化,虽然气氛是悲伤而有些压抑的,但我又感到被一种温暖环抱,没有一点陌生。
我隐隐地感觉,这一次的故乡之行,会与以往不同。
这次来,首要的事情就是送别大伯,连续两天的仪式,都是我从未经历过的,寄托着对故人的哀思、对鬼神的敬重。对我来说,就像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,在死亡的衬托下,愈发感觉到生命的可贵。
在那种特殊的情绪氛围里,所见的一切,仿佛都有了一种新的意蕴。奇怪的是,这新的意蕴,并不是消极的,反而宛若一种光环,让这次的整个回乡之旅,都变得温暖美好。
闽南地区,依旧保留着许多传统风俗,如今看来是弥足珍贵的。这是一种文化特有的魅力所在,也是一种代代传承的精神财富。
老宅就在这条窄窄的小巷里,顺着小巷一直走,就是大海。
海虽然看不见,只在楼顶之间,偶尔能瞥见一片蓝色,但海的气息无处不在,在略带咸腥味的空气里,在隐约可见的浪涛声中,更多的,在你的心里。只是意识到它在不远之处,就让这里的一切与众不同。
若干年后重逢,当我越来越着迷于古建筑所特有的时间感和故事感后,仿佛发现了一个新的故乡。
我惊喜地发现,这座古城几乎完全由老房屋组成,早至明清,晚至上世纪末,大多保持着原貌。其中的生活,也仿佛没有太多改变。
对我来说,这就像走进了一片巨大的宝藏。关于南国海滨小城的美好想象,全都照进了现实。
古城墙上长出的榕树,历经数百年,枝繁叶茂,一代代人从它下面走过。
盘根错节的榕树根,钻入每一条石缝,让人惊叹生命力的奇迹。
热带的生命力,总是更活跃旺盛,也许是拜充沛的阳光和热量所赐,这种勃发的生命力,仿佛弥漫在这里的空气中,被万物吸收着。
一座老房外,榕树与墙壁已融为了一体。
闽南、 广东 的房屋,时常带有一些西洋元素,大概是当年下南洋的华侨们带回来的风尚,它们与传统中式样式结合,形成了这里特有的建筑风格,别有一番风味。
城脚边的城墙,是铜山古城的南墙,铜山古城建造于明代,是防范倭寇的海疆要塞,此后,这座岛屿,击退过多次来自海上的入侵—— 葡萄牙 人、 荷兰 人、 英国 人……二战时期 日本 军队也曾三次进攻此地,都没有 成功 。
这些入侵,来自每个时代最强大的海上力量,而这座岛,在它平静的外表之下,却是一座从未被外敌攻破的堡垒。
古城的城墙和街道,顺着海岸和山势,曲折蜿蜒,高低错落,犹如迷宫一般,完全没有那种规则的棋盘式布局,即使走过多次,我依然时常迷失于其中,惊讶于一条小巷最终把我带到了何处。
然而这种混沌的空间感,相比过于确定的空间位置,也多了一些趣味,仿佛永远有许多的未知等着你探索。
早春时节是旅游淡季,著名的顶街上游客并不多。穿过顶街,向山上走去,巷子里更安静了,夕阳映着那些久经岁月的房屋,我的心绪也在广阔的天空下自由飞舞着,穿行于过去、未来、远方之间。
顶街一带是铜山古城的中心,有许多当年的衙门官署,还有文官武将的宅邸,有些建筑可以追溯到明代。
这些珍贵的老房屋,都几乎保持着原样,破旧却真实,沧桑而古雅。
古城的房屋大多为个人所有,有些自住,有些出租,有些荒废了也没拆,街巷中依然充满生活的气息。
但愿将来,这里能一直保持这般淳朴的面容。
赶在日落时分到达山顶,正是最好的时候。黄昏的阳光洒满小城,三面的远处都是海。清风袭来,带来早春的气息。
因为曾拍摄过电影《左耳》,这片山顶成为著名的打卡地,傍晚时分,天空清澈而宽广,面对着夕阳中的大海与海边的小城,气氛温暖而让人陶醉。
如果生命也是一部电影,那这样的时光,便是其中最美好的那些片段了。
山顶的平台和屋顶上,早有许多人,大多是年轻的情侣和小姐姐们。
帮一对情侣拍了几张合影,温柔的夕阳,开阔的天地,浪漫的身影,让我也不禁为这画面打动,想起曾经那些充满梦想、憧憬未来的时光。
在晚风吹拂的山顶上,感受了片刻的美好与浪漫,又回到山下的老宅,继续参加夜晚的仪式。这个世界,同一片天空之下,生与死、相聚与离别,总在同时发生着,却又像是一些平行世界,彼此互不相干。其实它们之间,隔着的只是时间。
五十多年前,或许大伯也曾站在这里看夕阳,当年的他,在照片里是那么年轻英俊。
这个傍晚,我穿行在两个平行世界间,仿佛用最简略的方式,看完了一生的缩影。
南门湾 | 带着烟火味的浪漫
沿着城脚的小巷一直往前走,巷子的尽头豁然开朗,就是南门湾了。
南门湾,在古城的南面,是与城最近的一片海,在过去的印象中,它的海水不如岛上的其他海湾清澈,沙滩也不算宽广,更没有那种远离人迹的纯净。
这些年因为拍摄过几部电影,南门湾变成了网红景点,即使是现在这样的淡季,也有许多游客,比我记忆中热闹了许多。据说,夏天旺季时,海堤边上那条窄窄的小路时常堵得难以通行。
这也让我不由地重新认识这片海湾,在新的视角下,南门湾展现出先前对我隐藏的魅力。
那就是,当大海与古城相遇时,带来的烟火气和浪漫感。
风和日丽的日子,路边的餐馆会在海堤上撑起阳伞,放上一排桌椅。坐在上面,一边吃饭,一边欣赏眼前的美景,听着海浪有节奏地拍打着沙滩,会让你融化在一片明媚的感觉里。
这一次,我爱上了南门湾,后来几天,时常到这里散步,感受着游客、居民、古城、大海共同组成的画面,热闹却并不喧嚣,在大海的陪伴下,人间的一切都变得格外可爱了。大海让人的心胸宽广,这样宏伟的自然存在,会让心灵产生某种共鸣,所以海边的人,就像高原上的人一样,总体是豪爽大气的。
南门湾边的一个巷口,也是电影《左耳》的取景地,总有许多小姐姐在这里拍照。
真君宫是南门湾最热闹的地方,大门前海堤上的这片空地,中午到晚上,都会有各种大排档。中午之前,庙宇里是格外安静的,走在其中,只听见麻雀的叫声。海上吹来的暖风在回廊间穿梭,让我想起了 缅甸 的寺院。
午饭时分,烟火气开始聚集,小摊主们用三轮车改造的大排档,也是一道有趣的风景。我最喜欢这里的生腌,那是一些用酒腌制的虾蟹、海贝,再配一个椰子,坐在一旁的小桌旁,就着海景,吹着海风,品尝海的味道,价格不贵,幸福感却爆棚。
老板们都很热情,椰子水喝完,可以帮着打开椰壳,舀椰肉吃。后来,有的老板还认识了我,笑着跟我打招呼。
这里没有那些冰冷的、华而不实的旅游商业街,只有这种自然形成的商业聚落,充满烟火气,倒比那些规划过的商业街可爱多了。
除此之外,我还喜欢吃这里的牡蛎煎,当地叫“蚵仔煎”,闽南、 广东 一带的方言里,很喜欢用“仔”这个字,听起来有种可爱的感觉。
不过和自己家里做的相比,外面卖的蚵仔煎,牡蛎就太少了。后来亲人们给我做了一顿蚵仔煎,那一次感觉把这辈子的牡蛎都吃完了。
南门湾的最南方是一座小岛,退潮时有一条沙洲与陆地相连,那时候就可以步行上岛。
在潮水还未完全退去的时候穿越沙洲,是一种有趣的体验,你被大海包围,一排又一排的海浪从两边涌来,让你理解了“双面海”的含义。
这样做的收获就是,可以在人群到来之前,走上无人的小岛,看到那个独立于海边的 灯塔 ,那种孤寂的感觉,仿佛自己被放逐到了世界的某个边缘。
傍晚的南门湾,是最让我难以忘怀的风景。
金色的夕阳映红了堤岸上的古城,海浪也变得更温柔,轻轻拍打着岸堤,此时的我,整个身心都沉浸在一种温暖而浪漫的感觉里。
我突然发现,这片海岸,颇有点 地中海 边那些古老小镇的味道。
白色与米黄色的平顶房屋,顺着圆弧形的海湾排列,伸展向远方,远远看去,仿佛 意大利 、 西班牙 或者 希腊 的海滨小城。
早春的晚风中,人们在海边漫步,华灯初上,餐馆和大排档的灯火,点缀着暮色中的天地。